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一直以來,我省以強化就業優先為導向,以促進供需匹配為關鍵,以夯實基層服務為基礎,以推進數據賦能為支撐,統籌縣域產業發展、就業幫扶車間、鄉村公益崗位、以工代賑項目和自主創業就業等,支持引導勞動者融入新業態、新領域、新產業發展,就近就地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
提升服務
做優招聘圈
“歡迎大家來到‘潞小宣’職播間,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我們推出以下崗位供大家選擇,有意向的朋友可以留言或連麥咨詢……”長治市潞州區人社局依托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與求職者“屏對屏”互動、“零距離”溝通,將“云直播”薦崗發展為“直播新勢力”,讓求職者足不出戶接收到高效、優質、全面的就業創業服務。同時,職播間還不定期走進企業探崗,讓求職者跟著鏡頭查看企業生產環境、了解工作崗位,打消顧慮,盡快找到心儀的工作。
公共就業服務是促進就業的重要手段,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潞小宣”只是我省全方位開展就業服務工作的一個縮影。一直以來,我省通過一系列全方位、全鏈條、全過程的舉措,將就業、社保、勞動關系、技能培訓等人社公共服務延伸至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建立起人社服務基層站點網絡,深挖崗位潛力、引導就業觀念、改進服務理念,使就業服務全方位立體式落實到求職者身邊。
“我們不斷推進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化、專業化和社會化。健全了市、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四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在684個社區建立勞動保障所和工作站,在102個街辦、鄉鎮建立就業服務站,依托四級平臺為求職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太原市人社局就業科科長薛夏說。
創新拓展多元化就業服務體系。我省培育了一批特色鮮明、專業領先、貢獻突出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實施了公益性零工市場縣縣全覆蓋工程,讓勞動者“求職有門、就業有路”,讓企業“招工不愁、用工不憂”。截至9月底,已組織4207場各類招聘會。
“武婷婷您好。我們根據您27日登記的信息,為您篩選了4家需要辦公文員的企業。信息已發到您的手機。”11月29日一早,隰縣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劉麗麗就開始跟蹤服務。
隰縣不僅利用零工市場為各類用工主體和零工人員搭建供需對接平臺,還針對特殊群體就業問題,外出考察對接手工棒球等來料加工制作業,設立培訓室免費培訓,目前已完成2000個訂單。
延長鏈條
拓寬就業路
“村里大力發展種養產業,讓我們有了很多就業機會,我夏天在吊瓜種植基地干活,一個多月就有5000元,掙錢顧家兩不誤。”天鎮縣馬家皂鄉龍池堡村村民陳桂梅滿臉幸福。
成熟高效的產業鏈對于穩定和擴大就業必不可少。我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圍繞重點產業體系,整合多方資源推動產業全鏈條升級,尋找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結合點,強化項目招引、建設、投產服務,不斷發揮產業鏈的帶動作用,產業鏈與人才鏈的“雙向奔赴”逐步增強。
玻璃器皿產業在祁縣具有百年發展歷史,是祁縣獨具特色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目前,祁縣共有玻璃生產企業50多家,上下游企業200多家。縣內有3萬人從事玻璃器皿行業。近年來,隨著產業發展,祁縣加快培養本土人才步伐,制定《祁縣2023年玻璃器皿產業工人技能等級評定的實施意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舉辦玻璃器皿行業職工技能大賽,選樹玻璃器皿工匠、玻璃器皿行業人才等。
無獨有偶。渾源縣官兒鄉立足自身地域特色,優化布局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積極探索黃芪、沙棘深加工產業,通過對產品的提檔升級,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上入手,從粗加工到精細化作業,由輸出原材料到成型商品,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有效帶動廣大農戶走向更科學的產業發展布局,走出精細化發展增收捷徑。目前,全鄉有5455人直接從事剪沙棘、刨黃芪,205人參與第二產業,43人從事第三產業。
就業幫扶車間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脫貧人口穩就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省以“就業幫扶車間”建設為抓手,推動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逐步拓寬勞動力的“就業圈”。
“在家里就能扎燈籠架,廠里派車來拉,十分方便。一個月能賺近2000元。”陵川縣附城鎮豐西村村民張建梅將安裝好的骨架放入箱內。近年來,晉城市結合就業幫扶車間實際,形式多樣聯農益農,通過計件制、小時制、工廠制、家庭制、流轉土地制、收購原料制等形式,讓勞動者家門口生產、擇時務工、靈活就業,基本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截至目前,全市認定就業幫扶車間50個,吸納就業1928人。
筑巢引鳳
打造特色牌
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近兩年,隨著鄉村振興工作不斷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回鄉就業成為新趨勢。
走進臨縣城莊鎮藍天種養公司32號大棚,擺放整齊的香菇菌棒上,開滿長勢喜人的香菇,菇棚里到處都是采摘、分揀的人員。公司創辦人張喬是該鎮通過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回引計劃,吸引回鄉的創業青年之一,他的公司帶動不少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不只在臨縣,陽城縣也大力實施“筑巢引鳳”就業工程,創新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通過在農村建立“工業園區”“農民工創業園”“鄉村微工廠”“農家微車間”等,將就業崗位送到村民家門口,不斷吸納農村勞動力留鄉回鄉就業。
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我省各地都在推動農業多元化、全鏈條發展,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把農產品增值效益更多地留在農村,通過就近就地就業轉化給農民。
當前,“勞務經濟”發展已進入勞務品牌化經營時期。基于區域特色勞務,建設和經營勞務品牌,招商引資,打造縣域“產業經濟”,落實鄉村振興,推進城鄉發展,成為新的主流特征。勞務品牌的地域特色、行業特色、技藝特色越顯著,促進就業能力就越強,推動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支撐力也越強。
呂梁市將“打造就業特色小鎮,以點帶面推動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實施”作為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五件大事”之一。“我們以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為抓手,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為重點,打造并認定汾陽上林舍生態旅游、孝義銘信畜禽養殖、文水保賢肉牛養殖、中陽木耳、方山生態文化旅游一體化、柳林大金鵬生活廣場、嵐縣沙棘、臨縣青塘粽子8個就業特色小鎮,帶動1萬余人就業,成為呂梁就業工作新名片。隨之產生的勞務品牌,帶動就近就地就業的效果顯著增強。”呂梁市人社局就業指導科科長董艷婷說。
本報記者張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