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障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勞動者權益,我省出臺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17條”,即,《關于貫徹落實人社部等八部門〈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那么,《實施方案》有哪些亮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如何保障?歲末年初,記者就讀者關心的問題采訪了有關部門負責人。
就業人數多 權益難保障
近年來,依托互聯網平臺,產生了許多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崗位、新職業,這些新就業形態活力迸發,從業人員規模不斷擴大,新就業形態已成為當前勞動者就業特別是靈活就業的重要方式,他們方便了千家萬戶生產生活,但這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權益保障卻存在不少問題。
2020年2月起,吳某駕駛某物流公司貨車送貨,雙方未訂立勞動合同。2020年5月,吳某發生交通事故,向物流公司認定工傷申請仲裁,請求確認勞動關系,后訴至法院。法院未認定勞動關系。維權律師點評認為,吳某與物流公司按比例分配收入,且吳某不需接受物流公司的考勤和規章制度約束,故難以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意義上的經濟和人身從屬性。
按照我國現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定,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企業應當依法保證其合法權益。但實踐中,由于平臺用工形式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方式相對靈活,難以直接確認勞動關系,難以被直接納入現行勞動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再加上平臺企業用工方式一直缺乏有效監管,去勞動關系化的趨勢逐漸加重,有人稱之為“有就業無門檻、有勞動無單位、有風險無保險”,新就業群體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報酬低、職業傷害保障難等勞動權益問題,難以得到維護和保障。
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有利于促進靈活就業、增加就業崗位和群眾收入。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難題,2021年7月19日,國家人社部、發改委等8部委下發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2021年10月29日,省人社廳、省發改委、省交通運輸廳、省應急管理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醫保局、省高級人民法院、省總工會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實施方案》,本著規范與發展并重的原則,在公平就業、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保護、社會保險、訴求表達、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等17個方面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進行了界定、規范,明確了平臺企業責任,健全了權益保障制度,完善了權益保障機制,在制度機制層面補齊了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短板,標志著我省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邁出重要一步。
補齊制度短板 明確平臺責任
2021年12月27日,省人社廳等8部門聯合召開行政指導會,對平臺企業進行政策解讀,指導《實施方案》落實落地。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方案》的定位是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合理界定企業的用工責任。
在企業用工責任方面,明確了三種情形,在確立勞動關系的用工和淘寶店主等自主開展經營活動的民事合同用工之外,引入了不完全符合勞動關系情形的用工形式。這些用工形式中,勞動者工作有較強自主性,如可自由安排工作時間,上線工作和下線休息相對自由,但其上線工作要遵守平臺企業的算法和勞動規則,接受其管理。
《實施方案》明確,平臺企業采取勞務派遣方式用工的,依法履行用工單位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承擔用人單位責任。平臺企業采取勞務外包、加盟、代理等其他方式用工的,平臺企業負責制定平臺算法和勞動規則并負責監督,外包、加盟、代理企業履行用工責任。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核心問題是勞動關系的確認。在勞動關系認定方面,考慮到不同新業態行業用工方式的差異,《實施方案》未直接明確相關認定標準,暫按《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有關規定,確認企業與勞動者之間是否確立勞動關系。
當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如果同時具備上述三種情形,勞動關系成立。具體可參照工資發放記錄、各項社保費繳費記錄、工作證或服務證、招工招聘登記表或報名表、考勤記錄、其他勞動者證言等憑證。
關于保障勞動報酬方面,《實施方案》提出,參照《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等有關規定,將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制度保障范圍。平臺企業要向提供正常勞動的勞動者支付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報酬,不得克扣或無故拖欠。
在參加社會保險方面,《實施方案》要求,全面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企業應當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為建立勞動關系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繳納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鼓勵不完全符合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勞動者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按規定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
關于保障休息休假,《實施方案》規定,嚴格落實國家職工工時制度、全國年節及紀念日假期等規定,完善休息制度,合理確定休息辦法。勞動者在法定節假日工作的,應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時間勞動報酬的合理報酬。
《實施方案》政策性強、內涵豐富、涉及面廣,針對新就業形態的鮮明特點,做出了很多創新性的制度設計。
綜合施策 協同治理
平臺經濟和新就業形態是新生事物,目前還在不斷發展變化中,而當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相關法律制度還有空檔。這需要結合實際改革創新,綜合施策,協同治理。
據介紹,下一階段,我省將建立平臺企業用工情況年度報告制度,制定并向全省發布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勞動合同、書面協議等通用示范文本;督促訂立行業集體合同或協議,確定勞動定員定額、休息辦法、計件單價、抽成比例等勞動標準;開展新業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專項監察,及時查處侵害新業態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平臺企業。持續開展新業態職業指導、職業培訓推介、創業指導等服務。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我省將積極推進新業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初步思路是按單取費、每單必保、每人必保、商保經辦,解決新業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的問題。目前,省人社廳已部署開展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專項行動。
平臺企業是落實新政的主體。目前,很多平臺企業對新政還不了解。美團、滴滴、順豐、京東、餓了么、全球蛙等18家新業態平臺企業參加《實施方案》行政指導會。我省8部門分別對有關政策進行深入解讀,幫助平臺企業準確理解和把握,引導他們“走前頭、做示范”,積極承擔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主體責任,自覺做依法合規用工的表率。
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省政協委員王文彪建議,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涉及各個方面。要不斷健全制度,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企業與勞動者參與、法制保證的治理格局。各有關部門需積極履行責任,堅持協同治理,加強改革創新,分類施策,重點突破,久久為功,共同發力,推動《實施方案》全面落地見效,在確保平臺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下,切實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