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施策穩就業 勠力同心保民生
——省人社廳扎實辦實事,提供多樣化就業服務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省人社廳立足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職能,聚焦穩就業、保民生,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多措并舉開展穩就業促增收工作,讓群眾從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中,真切感受到黨史學習教育給就業服務注入的新動力,帶來的新變化。2021年1—8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41.3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1.98%,全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聚焦重點群體,提升服務水平。省人社廳堅持線上線下同步、省內省外呼應、省市縣三級聯動、政府市場共同發力,舉辦了“惠民生促就業”系列專項活動,其中圍繞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特別是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重點企業用工需求和我省各類勞動力群體的就業特點,組織了“技能圓夢想,就業有‘位’來”大型招聘會、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暨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等系列活動,線上舉辦招聘會157場,發布7389家用人單位的29.47萬個崗位信息,線下舉辦招聘會216場,1萬余家用人單位提供崗位31.60萬個,吸引求職者22.84萬人次入場求職,達成初步意向6萬人次;組織開展了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專場活動、民營企業招聘月、“百日千萬網絡專項招聘活動”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期間,全省共組織各類招聘會2537場,組織9.63萬戶(次)企業提供221.81萬個(次)崗位,入場求職77.69萬人次,達成就業意向24.02萬人次,有效促進了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特別是春節期間,建立農民工“點對點”返崗復工服務保障機制,組織專車(列、機)幫助返鄉農村勞動力返崗復工。穩步推進重點社區(村)充分就業幫扶行動,在全省117個縣(市、區)確定了2051個重點社區(村),向21.44萬重點幫扶對象提供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創業幫扶等公共就業服務,對社區(村)重點幫扶對象開展“131”服務,確保就業保障安全有力。
架起外輸橋梁,提供穩崗保障。省人社廳不斷加強有組織勞務輸出,在省就業局設立了“山西省外出務工人員勞務服務總站”,在山西駐環渤海招商局、長三角招商局、珠三角招商局設立了區域勞務服務中心站,在山西籍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省市設立114個勞務服務工作站,開展崗位信息收集、職業介紹、勞動權益維護等工作,于7月份啟用山西省外出務工人員信息服務平臺;印發《山西省外出務工人員服務工作站評估考核辦法(試行)》和《關于開展山西省外出務工人員服務業務培訓工作的通知》,并開展了四期省外務工人員服務業務培訓,切實提升了工作站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質量。積極開展省際間勞務協作,舉辦了“省際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合作洽談、省際人力資源機構合作洽談、培訓機構與省外企業對接”等交流活動,簽訂合作協議80份,推動了省際間勞務協作的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借助“呂梁山護工”“天鎮保姆”等勞務品牌優勢,有效促進富余勞動力輸出就業。1—8月,全省共計完成省外勞務輸出30.12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0.39%。
強化就業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省人社廳不斷強化人社服務鄉村振興,聚焦鄉村就業困難人員,積極開展2021年鄉村振興系列招聘活動,7月份,在偏關、寧武、靜樂舉辦“2021年鄉村振興專場招聘會”,邀請山西電機制造有限公司等153家省內外用工單位,覆蓋教育、餐飲、建筑、醫藥、科技、電子商務等行業,提供就業崗位16861個(其中70%崗位是適合農村勞動力的崗位),讓用工單位和求職者實現面對面、零距離的互動和對接。招聘會現場發放宣傳資料3萬余份,入場求職7500人次,就業創業政策咨詢5000人次,初步達成就業意向974人次。下一步,將繼續在大同、臨汾、呂梁持續開展鄉村振興系列招聘活動,提高勞務組織化程度,推動就地就近就業和轉移就業,就業帶動鄉村振興。
豐富創業形式,拓寬就業渠道。省人社廳不斷豐富創業形式和載體,強化創業帶動作用,放大就業倍增效應。一是組織開展“2021星火項目創業大賽”,在繼續鼓勵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創業群體參賽的同時,根據創業者不同的創業階段,設置創業組、創新組和創意組,強化對各類創業者的創業服務,提升創業項目質量。截至6月25日,全省累計報名參賽項目1483個,同比歷年再創新高。經過市級初賽推薦、省級復賽選拔,已經分別評選出創新、創業組的前30個創業項目、創意組的前10個創業項目晉級決賽。同時,結合賽事安排,以省市聯動,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密集開展創業能力提升培訓、創業政策宣講、創業百科、創業故事匯等活動50余場,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繼續擴大創業擔保貸款扶持,今年1-8月創業擔保貸款擔保金額3830.5萬元,扶持創業298戶,帶動就業875人。三是舉辦“第三屆馬蘭花全國創業培訓講師大賽山西分賽”,通過提升培訓、公開賽講、晉級選拔的形式,以賽促學、以賽促訓,為我省創業培訓講師搭建了交流學習平臺,營造了濃厚創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