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富豪們青黃不接的時代。”曾參與《2013中國家族企業健康指數報告》調查的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內部人士對記者坦言。這份于10月1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近40%的內地家族企業缺乏接班人規劃,這一數據在第一代創業者逐漸老去的今天,顯得尤為刺眼。
而更為諷刺的是,就在這份報告發布的前一天,胡潤創業板富豪榜剛剛出爐,其中家族企業與“富二代”出盡風頭。在該富豪榜前10名中,有半數以上是以“家族”為單位現身,而在80后富豪榜單中,“富二代”也以占比60%的成績引人注目。
與此同時,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和李錦記家族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中國家族企業發展報告》顯示,對于子女是否愿意接班這一問題,在3033家對此問題作出回應的家族企業中,48%的企業主對子女的意愿尚不清楚,33%的企業主的子女沒有接班意愿,只有19%的企業主的子女有接班意愿。這種現狀,不得不讓很多經濟界人士對中國未來的財富傳承產生擔憂:中國式家族企業在未來得以延續的,究竟會是財富,是智慧,還是“富不過三代”的古訓?
創業者亟待交棒
上述擔憂并非杞人憂天。《中國家族企業發展報告》顯示,在接受調研的國內3286家家族企業中,有84.7%的企業主為中年男性,平均年齡45.9歲,交接班傳承已成當務之急。記者從全國工商聯得到的數據也顯示,截至今年7月,國內2470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1431家是民營企業,占比高達57.94%,而其中家族企業的規模達到了711家,占據民企的半壁江山,其在中國民營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然而,隨著第一代創業者的年事漸高,企業領導權的移交已經不可避免。在這些上市的家族企業中,由“富一代”掌權的企業有645家,完成二代接班的僅66家,占比不到一成,可以看出,A股上市家族企業的交接班才剛剛起步。而令人失望的是,數據顯示,二代接管的家族企業經營業績普遍不如一代掌權的企業。記者統計發現,完成接班的上市家族企業除了主營業務收入復合增長率有所上升之外,3年平均凈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等均低于一代創業者主導的企業。面對并不樂觀的“接班數據”,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提前培養接班人。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陳凌教授告訴記者,子女等“富二代”們正越來越多地進入企業并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逐漸超越“兄弟關系”成 為家族企業中最為顯著的親屬關系。其中,最常見的做法是把家族中的準接班人帶到企業,手把手地指點教育,讓他們從少年時就有參加董事局會議的經歷,從環境 熏陶中耳濡目染獲知企業經營運轉的初步知識,同時也強化了他們作為企業接班人的潛意識。這種家族企業中的主要親屬關系變化幾乎可以說是中國家族企業發展的 縮影。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繼承者都會對繼承家族的事業產生興趣。
目前正就讀于紐約大學金融數學專業的江月琪就是這樣一個“富二代”。她的父親是浙江一家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的總裁,但她雖然會向父輩請教一些金融知識,卻并不代表自己有接班的意向。“相比‘富二代’這個名字,我們更喜歡被稱為‘商二代’。因為出生于企業家族并非我們自己的選擇,而我們希望未來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江月琪告訴記者。在她的同學中,跟她有著類似身世與想法的“商二代”還有不少,他們普遍獨立,充滿個性,但對自己家庭的財富情況、家族企業的經營情況卻并不非常了解。
面 對這一思想獨立的群體,一代企業家們可謂費盡心思。瑞銀證券財富管理部總監郭丹圓對記者透露,瑞銀每次接待歐洲的企業家族來華,都會安排本地企業家與對方 吃飯交流,而本地企業家往往會帶著自己的子女前來。他們非常希望借此說服兒女能像這些家族的后代一樣繼承家業,甚至有些父母把這作為“最后的晚餐”,如果兒女實在不愿意繼承家業,就尋找機會把企業賣給國外投資人。
繼承者不愿接班
也許對旁觀者來說,面對與生俱來的龐大家業與巨額財富卻不愿繼承,似乎難以理解。但在“富二代”們看來,旁人眼中的“幸運”,對他們來說反而更像是負擔。“因為家族的財富,讓我們背上了‘富二代’的標簽。然而社會對這個稱呼的負面印象遠遠多于正面,揮霍浪費、尋釁滋事等似乎成了‘富二代’們的特征。但這對大多數被稱為‘富二代’的人而言并不真實。他們可能要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來讓大家認可,以改掉大家的偏見。”江月琪告訴記者。
而剛剛留學回國的劉奕謙也表示有同感:“父輩的成績是他們的,我更想證明自己能做什么。”作為福建一家餐飲連鎖企業總裁的獨子,面對來自家族內與日俱增的繼承壓力,他更想將自己留學所學的管理經驗運用到其他的行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