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 林先生是西南某省一個家用燈具制造公司的老總,談到企業成本,他首先提及的就是稅費負擔。“我們企業的稅費規模大概300萬左右,企業凈利潤比稅費還要少一點。各項成本中稅費成本是比較重的。”林先生道出了不少企業的心聲。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的《2015年企業負擔調查評價報告》顯示,希望國家出臺“稅收減免”政策的呼聲最高,反映此訴求的企業比例達八成。
據了解,2016年我國“營改增”將全面收官,多行業迎來減稅利好,部分政府性基金、收費有望退出歷史舞臺,專家分析這些舉措有望為企業降低成本逾5000億。
超半數企業稅費超凈利潤
企業凈利潤未能覆蓋上繳稅費的規模,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從事企業減負工作十多年的江蘇省減負辦主任楊富榮說:“我們通過十幾年來走訪企業、調查研究發現,大概有超過50%的企業凈利潤不及稅收和收費之和。估計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企業凈利潤可以超過稅費。”
在楊富榮看來,企業繳稅費之后凈利潤較低,發展后勁就不足了。“在企業的各項成本中,稅費成本應該是最高的。如果企業稅費成本進一步降低,企業的凈利潤提高,能有更多的資金用于自身發展,那么企業融資壓力也會小一些。”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記者表示,十多年來,我國土地、資金、人工、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價格大幅上漲,再加上稅收、行政等成本,已經使企業不堪重負。“據測算,從微觀層面看,中國企業的綜合稅費負擔平均約40%。而以我國的政府總收入除以GDP所得到的國家宏觀稅負在2014年達到37%,大致相當于發達國家最高水平,高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左右。”
“營改增”成減稅主力軍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專家認為,2016年將成為減稅大年。而為企業減稅更多應該在稅制改革的基礎上調節稅收結構,“營改增”將在2016年收官,成為減稅的主力軍。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日前表示,財政部三年以前預測“營改增”要減9000億的稅,至少還有五六千億甚至更多的稅要減。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認為,應該通過稅制改革來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在所有行業‘營改增’改革完成后,未來‘營改增’改革將進一步減少增值稅稅率檔次,并借機進一步減稅。
政府性基金或成重要清理對象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以稅收計算的小口徑宏觀稅負約為20%左右,這個數字并不算高。但是,稅收之外的各項收費、政府性基金構成了企業負擔的重要組成部分,絕不可小覷。專家表示,2016年,在國家進一步清理收費、簡并政府性基金的改革方向下,將有更多的政府性基金、收費退出歷史舞臺。不少專家建議,2016年進一步加大涉企收費清理力度,重點整治“紅頂中介”收費,加快公布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收費,從制度上切斷中介收費與行政職權的聯系。
事實上,今年以來,我國“清費立稅”取得了一定進展。目前,中央部門及各地區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收費清單基本梳理完畢,多個省份已公布了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收費清單。
但與此同時,雖然涉企收費明顯規范,亂收費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不過《2015年企業負擔調查評價報告》顯示:仍有6%的企業反映,個別地區強制企業訂購報刊雜志的現象仍比較嚴重,5%的企業認為一些部門的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收費不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