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減稅政策 大學生創業公司一年少交10萬稅
出生于1988年的梁瑜斐是一名英國海歸。去年在英國讀完研究生后,她回到家鄉廣州開了一家名叫柒園藝術作坊。她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寧可選擇創業,也不去找工作。越來越多像梁瑜斐一樣的中國年輕人正在加入創業浪潮。
政府正在推動這股浪潮。在今年3月5日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有13次談到“創業”。而去全年,“創業”一詞的百度指數高達到5551760。這個數字最后闖進了當年百度熱搜詞的排行榜。
中央電視臺在3月6日的新聞聯播中用了十分之一還多的時間對hr369.com此事進行了報道。報道說,目前中國每一天就有超過10000家企業注冊。
根據報道,在創業的人群中,30到39歲的比例占到了47%,而20到29歲的占到了36%。有關創業意愿的調查數據顯示,排在首位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其次是在校大學生,緊隨其后則是海歸人員。
按照經濟學家的說法,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人們試圖自己創業就會成為一種新常態。而這也有望緩解和推動中國經濟的穩定前進。
在艱難中堅持
柒圓藝術工作坊成立于去年年底,其團隊目前僅有梁瑜斐和朋友兩人。該工作坊提供的服務是,舉辦藝術展覽和提供的相關藝術培訓課程。
柒圓藝術工作坊目前剛成立了一個兒童創意培訓班。梁瑜斐認為,創業并非易事,需從小的項目著手。即先通過這種途徑來積累一定的資金,以確保工作坊的良好運轉。
柒圓藝術工作坊在啟動之初也不太順利。梁瑜斐認為這是她推廣工作的不到位以及具體的培訓細節不夠完善導致的。在她看來,類似的兒童培訓班需要依靠家長的口口相傳,從而建立工作坊的品牌。
“我們比較看重質量,一個兒童班最多10個人。”她說。由于教授內容相對新穎和豐富,柒圓藝術工作坊開始得到家長們的青睞。與此同時,她開通了微信公號作為自己的宣傳陣地。
梁瑜斐的兒童創意班已經在慢慢完善之中,她的一個工作計劃就是推廣成人藝術活動。她現在有意識地與更多的藝術工作者展開合作。這其中包括,音樂家,攝影師,花藝師,以及紅酒師等等。
比梁瑜斐大3歲的周禹暉原是一名出色的攝影記者,他在3年前注冊了一個名叫Grey18 Studio 18度灰攝影工作室。 但在創業過程中,周禹暉也嘗到了不少苦頭。他對本報記者說,在工作室剛啟動的頭一年,由于沒有穩定的客戶和足夠的資金,“生意很平淡”帶來的是“租金壓力太大,很郁悶”。
周禹暉說,由于創意行業收費缺乏統一的標準,從而在價格上出現了惡性的競爭。他自稱對經手的創意作品要求很高,而市場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現狀在增加他的生產成本。
幸運的是,經過3年的掙扎和打拼,周禹暉現在已經“慢慢積累了自己的客戶,開始穩定下來了”。
鼓勵年輕人創業對中國增加年輕人就業數量的效果是明顯的。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出現了創業熱,當年盡管中國GDP的增長速度略有下降,但全年仍實現了1300萬人的新增就業。中國政府在去年表示,2015年要保證1000萬新增就業崗位。
為此,僅2014年,國家就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47項,其中,關系投資創業創新的有160多項,超過了64%。另外,國家在去年對中小企業所得稅優惠幅度減少到了一半,直接惠及246萬戶小微企業。
陳明(化名)是上述國家政策的受益者。“我們公司去年就少了交10萬元的稅收,相當于我們又多掙了10萬元。”2011年大學畢業后,陳明先是在南方某大型國企工作,去年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辭職,投入60萬元人民幣在海南創辦了一家小型的旅游中介公司。而其中的10萬則是通過銀行貸款獲得的。
“政策真的很重要,我當時貸款就是用創業的名義去的。”他說,“我辭職創業是有原因的。”另一個原因是,陳明發現,國企的“好日子越來越不好了”。
計劃與理智
但并非所有的大學生創業者都像梁瑜斐和周禹暉這樣堅持下來。他們中更多的人都是在創業時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滑鐵盧。
有意創業的鄭梓泓是華南農業大學的在校生。2014年,他與該校10名同學躊躇滿志的打造一個名字叫做ivotten的項目。該項目傾向于拓展使用校園里的無線網絡。但他對本報記者說,由于對市場缺少清晰的認識,以及在產品推廣方面缺乏經驗和途徑,該項目至今尚無進展。
這讓鄭梓泓感到沮喪。他如今已經退出團隊,并加入考研的大軍之中。他表示,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在選擇創業之前,需要做好心理準備,要理智,有計劃,切忌沖動。
同樣在創業中沒有堅持到最后的還有來自南方某高校的李楊。去年畢業后,他和5名同學創辦了一個校內購物網站的公司。但該公司運行不到半年就倒閉了。
“沒有經驗,沒有做風險評估,一時沖動。”李楊對本報記者說,“而且每一次討論,我們的意見都是相左的,經常吵。”
與絕大多數的中國大學生創業者一樣,李楊的創業資金是從父母那里得到的。而如今,他當時從家里拿出了30000元人民幣,最后僅收回不到十分之一。“家里沒有更多的資金讓我再去創業了。”現在,李楊正走在找工作的路上。
與梁瑜斐不同的是,李楊來自農村。而據廣東省團委2013年是有關調研的結果呈示,農村青年的創業困境主要是缺乏資金和專業技術技能,最需要政府扶持的是信貸支持。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應屆大學畢業生超過半數有農村創業意愿,付諸實踐者卻不足7%,主要原因是缺乏創業資金。
另外,梁瑜斐說,支撐她堅持地走到今天的一個原因是,她在英國期間學到的創業經驗。
“大學生創業,社會經歷畢竟尚淺,創業前需要一個完善的培訓課程比較好。”她說,在英國學習期間,學校通常有很多與創業有關的講座。這些講座會告訴有意創業者如何做好財務預算,需要學習哪些法律知識,如何獲取及時和準確的創業信息,以及如何在創業前獲得學校的創業資金等等。學校還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創業的實踐平臺。
這正是李楊所沒有的。“除了上課讀書,學校不會教我們更多的東西。”在他看來,以死記硬背為基礎的教育模式成了他們在創業途中的一大障礙。
而在社會環境方面,來自新浪微博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多達81%的網友希望能夠盡快改善目前的創業環境。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希望稅收優惠政策再多點;而排在第二到第四位的分別是提供免費風險評估,實施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和降低創業門檻。
作為一位創業過來人,如今已經獲得成功的火山村荔枝創始人陳統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的經驗是,在創業過程中,需要有計劃和踏踏實實地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陳統奎在2005年從南京大學畢業后,先后在《新民周刊》和《南風窗》擔任記者。2009年,他回到故鄉海南島火山村——博學生態村,帶領鄉親們做社區營造,蓋民宿;創建火山村荔枝品牌,帶荔枝農轉型自然農法,成為走上哈佛商學院演講的“社創之星”。如今,他有更大的打算,就是在上海設局招商,目的是把故鄉海南島火山村的荔枝王賣出來。
在他看來,創業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