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已經奪去了至少37人的生命、導致了近百億元的經濟損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暴雨成災的直接原因,是城市給排水系統的建設嚴重滯后。但也有網友指出,如果當天的預警工作及時到位,市民或能提前應對,遇難的人數和財產的損失就可能大大減小。
要改造一個城市地下的基礎設施,絕非一日之功,但及時發布信息、提高預警工作的有效性,卻是我們立刻就可以反思、總結并付諸實踐的。全世界防災抗災 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有效的預警是在既定條件下減少損失最有效的手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不妨審視一下美國政府是如何管理天氣數據和發布預警信息的, 兩相對比、看看是否存在可借鑒之處。
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美國的天氣預報信息,是免費實時發布的。但和大部分國家不同的是,美國的國家天氣服務局(NWS)不僅僅提供信息的播報發 布服務,還在互聯網上為公眾提供天氣預報數據的批量下載功能。也就是說,原始的、完整的預測數據, 一律向公眾和社會開放,免費提供給民間分析和使用。其一般提前公布一周的預測數據,更新數據的頻度,按小時計。
天氣預報的數據,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美國商務部曾經做過一個專項調查,認為農業、交通業、建筑業、保險業,旅游業等多個行業一無例外都和天 氣的變化息息相關。最后得出結論說,全國有三分之一的GDP產值都和天氣情況緊密掛鉤。也正因為如此,各個國家都把天氣預報和惡劣天氣的預警工作納入公共 服務的范疇,由國家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密切跟蹤觀察氣象變化、以爭取為社會各行各業提供準確的預測信息。
美國政府開放天氣數據的做法,充分的調動了民間力量使用數據、評估天氣風險的積極性,在國內催生了一個強大的天氣風險管理行業(weather risk management industry)。2001年,普華永道的專門調查報告表明,受益于天氣數據的開放,美國天氣風險管理行業的產值是整個歐洲的60倍,整個亞洲的146 倍。強大的天氣風險管理行業,不僅提高了民間預警的自覺性,還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經濟發展。2008年,美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又發布研究報告 說,僅全國的發電廠,因為得益于實時開放的數據,從而可以預測下一天、下一周的發電量,優化了資源配置,每年節省經費1.66億美元。
我在我最近出版的新書《大數據》中提到,數據,是我們下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的“石油”和“金礦”,并詳細的闡述了開放公共數據的重大意義,在此不再贅 敘。近一兩年以來,開放公共數據的做法,已經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形成了一個浪潮。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雖然難以量化這種做法的經濟價值大小,但可以肯定的是, 開放數據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助力。
除了開放數據,美國政府還想方設法提高預警工作的時效性和準確率。正如石油和金礦需要提煉和開鑿一樣,數據必須在加工轉化為信息,再傳達給最廣泛的 大眾,才能發生真正的價值,這就是預警工作。沒有有效的預警,再準確的預報也是一個零。美國政府因此在信息的傳播和推送上不遺余力。除了傳統的廣播、電 視、報紙之外,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國家天氣服務局先后推出了電子郵件訂閱預警信息的服務,開通了微博(推特)、臉譜等社交媒體賬號,用于向社會 實時發布惡劣天氣的預警信息,這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時效性。今年4月,國家天氣服務局還推出了一種新的預警產品:天氣收音機(Weather Radio),這種收音機平時“沉默不語”,但一旦收到該局發出的預警后,立刻象鬧鐘一樣報警,在深夜也能把人叫醒。
美國政府還認識到,手機短信,是當前最有效的信息預警渠道。所以他們在利用手機發送預警信息的技術手段和聯動機制上狠下功夫。2006年起,美國政 府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就通過了一系列的法令,要求各個無線通訊服務的提供商,必須向用戶轉發各種政府機構發布的預警信息。這個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實 施,被稱為“商業移動預警系統”(CMAS)。
預警短信不僅要發得快、還要發得準,才能保證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預警信息被閱讀而不被忽略?美國政府也在為此大動腦筋。今年6月,國家天氣服務 局又推出了“無線緊急預警系統”(WEAS),這個系統可以根據暴風或者惡劣天氣通過的路徑來確定會受影響的人群,從而發送信息,而不是以一個省或一個市 為單位盲目群發。具體的說,該系統不是根據手機用戶的注冊地址來推送預警信息,而是根據用戶手機發出的信號,來判別其是否位于災區之內,再決定是否發送信 息,這既提高了預警“準確性”,又減少了不必要的信息擾民。
北京暴雨帶來的生命代價和財產損失,已經牽動了全國人的神經。痛定思痛,希望這能催生一個更健全的天氣災害預警系統、又或者能成為我們開放天氣數據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