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招工難”和勞動力“就業難”并存,是近年來經濟社會領域一個引人關注現象。而在我國今年經濟增速逐季放緩的情況下,就業形勢再度成為大眾矚目的熱點問題。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前9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994萬人,提前超額完成了全年900萬人的目標。不過,據記者了解,就業和招工的“兩難”困局依然在一些地方存在。這樣的困局因何存在,出路又在哪里?新華社記者對有關部門、企業、專家等進行了深入的走訪,試圖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勞動力仍然供過于求
珠三角是我國的制造業中心之一,東莞添迪電子五金實業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主任李鵬遠告訴記者,比起以前,招工確實有點難。李鵬遠說,由于人民幣升值、歐美訂單減少等原因,今年訂單確實比往年難做。同時,國內生產成本也有所增加。
“以前招工就掛個牌子,工人任你選,現在我們要到處做廣告;以前我們只招18歲至28歲的女工,現在放寬到18歲至45歲,男女不限?!崩铢i遠說,“招工成本上升了,條件也放寬了,招工基本上還是能夠招到?!?/P>
記者在東莞調研時了解到,受今年外貿形勢惡劣影響,當地有些企業陷入困局,甚至有些小企業倒閉。但與此同時,由于當地加快結構轉型,加大扶持力度,又有一批新的企業在誕生,總體看來,就業形勢尚好,但在就業結構上仍存在“就業和招工”不對接的矛盾存在。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所謂的“招工難”,嚴格來說應該叫“青壯年員工招工難”,實際上是用工“歧視”造成的。“不少企業的勞動力消費模式,是招收二十歲左右的單身青年男女,讓他們吃住在集體宿舍,一天工作12小時,一個月休息兩天?!敝芴煊抡f,“一些企業在招工時,年齡、性別甚至地域歧視十分明顯,嚴重限制了我國勞動力供給的空間?!?/P>
實際上,從當前中國勞動力狀況來看,勞動力仍然供大于求。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今后五年城鎮勞動力供求缺口每年將達到1300多萬,比“十一五”期間壓力更大。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告訴記者,在“十二五”期間,每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勞動力在2500萬左右,而每年城鎮能夠安排的勞動力大約是1200萬,中國的就業市場仍然是供大于求,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培訓不足導致結構性難題更加凸顯
東莞市宏威集團人力資源部經理劉真義告訴記者,對于這家高科技企業來講,很難在勞動力市場招到對口的人才。該集團的員工大部分是從學?!坝嗁彙倍鴣恚瑢I主要是機械和電器自動化,進入集團后還要進行3至6個月的培訓才能上崗。
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者的技能和就業意愿與崗位條件不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都需要勞動者具備一定的技能,這一問題就越發凸顯。
“過去我國的產業層次較低,對工人技能要求不高?!焙鲜∪嗣裾洕檰栚w湘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工作都需要勞動者具備越來越高的技能。比如,當保姆也需要學會使用各種各樣的電器。因此要有計劃地對勞動力進行培訓。”
黑龍江正大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姜鴻斌告訴記者,目前社會上技能型人才十分匱乏,以哈爾濱市場為例,缺少專業的車、鉗、水、電、焊各類技術人才,而且斷檔了相當長的時間。
與此同時,“就業難”“蟻族”“高不成、低不就”似乎成了社會對畢業大學生找工作的關鍵詞。雖然很多人指責大學生不愿放下身段,但投入產出比的確很難讓大學生做出一些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教授認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不在擴招,要革除就業難的癥結,必須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職業教育等方面下功夫。
“現在制造業占的比重還是很大,第三產業即服務行業占的比重很小。這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空間。”鄭功成說。
“需要得到培訓的不止是學生,還有已經工作的人員,例如農民工。”周天勇提醒,“對于農民工來講,一年免費培訓3、5天解決不了結構性失業問題,要設計專門課程,編寫專門教材,進行長期培訓?!?/P>
社會保障亟待解決
“"招工難"的關鍵是我們的就業工作、就業政策沒有完全覆蓋到廣大農民工群體?!壁w湘平直言,“農民工沒有享受到一套系統的就業扶持政策,比如社會保險政策?!?/P>
據統計,現在的農民工接近70%都是“80后”“90后”,他們大多沒有種過田,也不愿意回家種田,而是想要留在城里生活、發展。
“而現在的農民工政策還是沿襲以往讓農民工找到個工作就行了,一個月掙千把塊錢,大不了加點工資,這是行不通的。”趙湘平說,“政府、企業、社會要考慮到,新生代農民工想成為市民,而我們沒有做好吸納這部分人進城的準備,包括各種政策和待遇、就業和社保的優惠等?!?/P>
“社會沒有給他們準確的定位,他們自己也沒有準確的定位,他們總是融不進城市里。一方面,孩子的教育無法滿足,另一方面,自身的價值無法實現?!苯櫛笳f,“社會和企業要把農民工作為發展的一部分,不能當成工具,想用就用、壓榨性使用,這當然影響了農民進城就業的積極性!”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關鍵在于人才流動機制:比如,縣級地區很多單位缺人,但在這些單位即使干得好也沒有順暢的途徑發展至更高級的地方,沒有穩定的預期,自然不會有很多人選擇這條道路。
王樹國建議:“其實很多研究院、醫院等單位完全可以在老、少、邊、窮地區設立垂直的分支機構,讓人才能夠真正流動起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