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年齡多少為宜
我國現行退休年齡源于20世紀50年代勞動保險條例的規定: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而在制定這個政策時,全國人口平均壽命只有50歲左右。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退休年齡政策方面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退休年齡偏低與人口壽命延長的矛盾。目前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3.5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二是女職工按不同身份執行兩種退休年齡,實際工作中引發諸多糾紛。
“從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看,退休年齡逐漸延長,是適應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受教育年限延長,以及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必然選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說。
同時,有人擔心,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仍是供大于求,延長退休年齡,可能會擠壓崗位供給,進一步加劇就業緊張形勢。
調整需循序漸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保障制度與理論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提出:“退休年齡不提高,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肯定不可持續。”
根據人社部的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已增至28391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682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了521萬人。
鄭秉文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女性職工的退休年齡是50歲,之前繳養老保險費15年,退休后的生活還有至少二十四五年。個人和雇主一年繳費是其工資的28%,在基金投資收益率為5%的情況下,僅能勉強維持15年的40%工資。
“把矛盾推向未來終究不是辦法,但這些風險隱患不出20年就都會顯現。”鄭秉文坦言,但這個事情牽涉的群體大、利益復雜,需要循序漸進地推進。
退休年齡怎么調整
鄭功成認為,小步漸進地延長退休年齡再加上彈性退休制恐怕是比較理性的解決方案。
“一定要兼顧好就業與退休的關系、不同群體的利益。”鄭功成說,“這樣不僅跟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保持適應,而且也對未來解決勞動需求、延長個人工作周期是適宜的。”
他同時強調,立足于這樣的公共政策,絕不可以大起大伏。絕大多數人能接受的方案可能是每年延長一定的時間,到時再實現這樣的目標。漸進改革體現的是一種公平。
“我國還需要建立彈性退休制,就是能使有勞動能力又有就業意愿的人能夠多工作,能使缺乏勞動能力非常愿意按時退休的人及時退休。”鄭功成說。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對彈性退休制進行探索。從去年10月1日起,上海實施柔性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并發布有關試行意見,規定延遲年齡男性一般不超過65周歲,女性一般不超過60周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