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海歸”回國有四大關注點:就業、創業、智力密集、發揮作用。而就業又有四個關鍵詞,即“北上廣”、“高精尖”、“外企”、“銷售、市場、研發”。“海待
現象”并不明顯,86%的“海歸”在半年內能找到工作或整合創業。“經濟發展機遇”和“家庭團聚”是“海歸”回國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海歸”回國的主要
顧慮是,政策和法制環境、家庭保障建設。
北京11月4日電(記者李瑞英)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王輝耀、苗綠編著)國際人才藍皮書,2013年11月4日下午在北京發布。這是繼《中國
留學發展報告(2013)》國際人才藍皮書出版后,中國留學服務與海歸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國際人才權威研究成果的第二本專著。本書以權威、前沿、原創為編著
原則,分為總報告、調查篇、專題篇、園區篇及附錄。這也是繼2012年度首次出版《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后的第二本海歸國際人才研究專題
報告。
本書編著者從世界人才回流現狀入手,縱論了“人才回流”與“人才環流”的新變遷與興起趨勢,
透露了相關發達國家諸如“綠卡制度”、“藍卡制度”、“創業簽證”等一系列吸納真正國際人才的戰略與措施。同時,對如今中國“史上最大的海歸潮”的現狀特
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讀與分析。在海歸人數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探討了高層次海歸國際人才的回流時間表與海歸創業的現狀,就中國留學人員回流的新趨勢進
行了客觀而細微化的分解。
據深度研究“海歸”問題的中國高端智庫——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資深研究
員指出,穩定的就業環境是吸引留學人員回流的最主要的內在原因。21世紀以來,相較于歐美地區經濟低迷的狀況,中國經濟一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中國經濟發
展呈現出了增長速度較快、增速波動較小、上升期持續時間較長的特征。2003——2011年,中國GDP年均實際增速10.7%,高于同期世界3.9%的
增速。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需要大量的管理類、技術類人才和創新人才,為海外人才提供了大量創業的機遇。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人員看到了在國內施展才華的機會
和平臺。
專家強調,中國龐大的市場給了“海歸”們前所未有的機遇,催生了人才的新一輪回流潮。
2008年底,美國著名的汽車城底特律受金融危機影響,大量裁減技術人員。而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高速發展的汽車工業卻一直深受人才短缺的困擾。于是,一
些企業紛紛瞄準時機,赴底特律招攬人才。長安集團首場招聘會便吸引了2000多人應聘。綜合來說,大部分在海外的中國留學人員認為回國會比在美國有更好的
發展,他們也更愿意選擇在中國發展。因此,美國《僑報》將這一現象稱為“旅美中國和印度的企業家們覺得故土的草更綠”。但不只是本土出去的人才回歸,美國
《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認為,目前已經不只是單純的“逆向人才流失”(即中國高級人才回國),而是“土生土長”的美國頂尖人才也開始流向中國。
藍
皮書指出,家庭團聚原因也是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有90.9%的留學生因為不想遠離父母而回國,78.4%的留學生因為對國內職業發展有信心
而回國,66.7%因為可以享受更好的文化生活而回國。專家認為,不同年齡的海歸,由于出國和回國時代背景不同、思想觀念存在差異等,回國的原因也不盡相
同。總體來說,20世紀5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海歸”多為公派留學,其回國原因主要是履行回國服務的義務;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海歸”多看
重國內職業和市場發展機遇,回國原因以職業發展為主;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年輕“海歸”大多數為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留學生和家庭之間相
互依賴程度比較高,家庭生活原因是其最主要的回國原因之一。
專家說,“海待現象”并不明顯,86%
的“海歸”在半年內能找到工作。資料顯示:“海歸”回國后3個月內找到工作的占65.3%,在回國后3--6個月內找到工作的占21.0%,在回國后
6--12個月找到工作的占8.2%,1年以上找到工作的占5.5%。雖然,近年來“海歸”的優勢在遞減,但語言仍然是某些崗位,尤其是涉外崗位的重點要
求,“海歸”的雙元文化在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外企等單位還具有優勢。與此同時,由于“海歸”回國后有著良好的人際交流與溝通經驗,目前在國內已經形成了很多
“海歸協會”或“海歸創業圈”。“海歸”加快彌補回國后“人脈斷層”的現象出現,從而也加速了“海歸”與“海歸”之間的資源整合與創業搭伴。以“海歸合伙
人”的方式,回國后共同創業,成為近幾年來“海歸”回國創業的一個大趨勢。
藍皮書指出,高層次海歸
或創業海歸中的“海鷗”現象尤為明顯。“海鷗”群體多為在國外獲得綠卡或國籍的高層次人才。他們頻繁往來于國內和海外,從事商務貿易及各種不同項目,具有
很強的流動性,在其經營的業務上跨越東西方,或是一兩個國家,他們不一定身在國內,卻成為中國國際化的先頭部隊。他們選擇如回國經商、教學、辦講座、向國
內轉移技術、培養留學生或進行投資等各種適合自己的方式為國服務。
藍皮書分析,“海歸”回國就業地
區覆蓋了15個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發達省市。其中,有41.6%的“海歸”在北京就業,14.2%的“海歸”在上海就
業,8.7%的“海歸”在廣東就業;分別有6.4%、5.3%、5.2%的“海歸”在江蘇、浙江和山東就業,這六個省市集聚了81.4%的海歸。
藍
皮書認為,“海歸”回國行業選擇領域“高、精、尖”。金融及相關服務業是海歸就業最多的行業,有48.5%的海歸進入金融及相關服務業工作。按人數比例從
高到低,其他吸納“海歸”就業較多的行業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8.7%),文化創意產業(7.4%),生物工程或醫藥
(7.4%),新能源、新材料(7.0%),政府和公共事業(6.9%)。
專家調查分析還表明,外
資企業是“海歸”回國就業的首選,超過1/4的“海歸”選擇進入外企就業。對“海歸”而言,由于教育環境、國外的工作環境與外企的工作環境更接近,所以他
們更青睞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的外企。據調查,薪酬、職業發展和福利已成為影響高端人才流動的前三大因素,外資企業的薪酬、職業發展空間和福利等三部分綜合來
說較高,這也是“海歸”選擇外資企業的原因。按照人數比例,其他吸納海歸就業較多的單位類型包括本土創辦的民營企業(22.8%)、事業單位
(15.1%)、國有企業(9.9%)、海歸創辦的民營企業(5.0%)及政府部門(3.0%)。“海歸”從事的崗位以銷售、市場類和研發類為主。其中,
銷售、市場類崗位占33.5%,研發類崗位占24.2%,從事行政工作的“海歸”占17.7%,從事生產運營、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等職位的分別占
7.1%、6.8%、6.4%。半數以上“海歸”就業的職位以基層崗位為主,基層崗位占57.8%,中層崗位占27.4%,高層崗位僅占6.3%。雖然,
“海歸”就業崗位以基層為主,但多數“海歸”認為自己的崗位在組織中具有重要作用,反映出“海歸”對最終就業的認可。
藍皮書指出,“海歸”參與政府的管理和參政議政的通道不足,壓抑了一大批優秀留學人員參政議政和加入政府工作的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國家“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新的16字留學工作方針,相信會改善留學人員參政議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