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廣汽”謀局 管理高層新調整
在廣州車展揭幕一個月前,廣汽集團傳來一則捷報。今年前10月,公司汽車累計產量同比增長29.61%至78.53萬輛,累計銷量同比增長29.52%至75.37萬輛。在這其中,廣汽乘用車、廣汽本田、廣汽豐田以及廣汽菲亞特市場業績都有大幅明顯增長。
很難想象,廣汽集團這份高達九成增長的成績單背后,是幾個月前才剛剛重新調整和組建的高層管理團隊所為。而這份成績單也印證了,高層變陣通常帶來的磨合期副作用并未出現在廣汽集團身上,反而,廣汽集團潛心規劃的高層管理布局,恰恰為廣汽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高層震蕩
毫無疑問,今年6月3日的廣汽集團第三屆董事會第20次會議,定已成為廣汽集團發展史上的一塊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這次董事會上拍板確定了廣汽集團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高層人事巨變。
根據廣汽集團發布的公告,董事會同意免去袁仲榮常務副總經理職務,同時免去 黃向東、吳松、劉偉、區永堅及陳茂善副總經理職務,另外同時聘任馮興亞任本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付守杰、張青松任副總經理。此輪調整之后,廣汽集團的高管架 構為:董事長張房有、總經理曾慶洪、常務副總經理馮興亞、董事會秘書盧颯,副總經理:付守杰、張青松、李少、蔣平、姚一鳴,財務負責人王丹。
而根據廣汽集團其后公布的旗下各業務單元高管人事變動名單,更是具體梳理了包含郁俊升任廣汽本田執行副總經理、李暉升任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王秋景調任廣汽菲亞特執行副總經理、劉偉調任廣汽三菱執行副總經理等在內的15名高管的新任命。此輪高管盤整中,幾乎牽涉到廣汽集團旗下所有合資業務板塊,至少15名高管職位產生變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團及旗下合資企業高管變陣的同時,廣汽集團還新成立了以曾慶洪為首,包含袁仲榮、付守杰、盧颯、馮興亞等18位集團高管在內的執行委員會,并在執行委員會下分設采購與物流專業委員會、制造與質量專業委員會、營銷與服務專業委員會、金融與資本專業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同時,廣汽集團總部增設了研究部、國際業務部、技術與信息化部、資產管理部和培訓中心(分支機構)。
對于此次人事調整的原因,廣汽集團回應表示,“為適應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以及廣汽自身產業升級、業務擴張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大廣汽”出發
經歷如此大規模的人事變陣后,廣汽集團又將以怎樣的面貌重新出發?
受去年“釣魚島事件”的影響,主要依托日系合資企業的廣汽集團業績大幅下滑,廣汽集團2012財年財報顯示,集團連同合營企業及聯營企業營收約1477.04億元,同比下降約6.35%;母公司凈利潤約11.34億元,同比下降約73.46%.
而在廣汽集團的規劃中,到2015年產能將達3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達30萬輛,產能利用率不低于80%,即年銷售240萬輛汽車以上,銷售收入約4000億元。自主板塊嗷嗷待哺,日系品牌為主的合資企業遭遇重創,廣汽集團肩上的重擔逐漸加劇。面對兩年內要將銷售收入從1477.04億元提升到4000億元,廣汽集團不得不尋找新的突破口。
2012年廣汽集團 的業績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廣汽集團在業務上仍然依托于廣汽本田、廣汽豐田等日系車品牌,受日系車零部件供應、市場接受度等因素影響,抗風險能力不 強。基于此,未來廣汽集團發展廣汽自主乘用車、廣汽菲亞特、廣汽三菱、廣汽吉奧,保持產品、品牌結構多元化,將是廣汽集團未來發展壯大的恒久主題。
而要激發廣汽集團新一輪斗志,高層人事大換防便是重整旗鼓的相對直接的措施。在廣汽集團的人事新布局中,高層管理團隊平均年齡大幅降低,多位“少壯派”開始執掌門戶。
經過三個月的考驗期,廣汽集團在企業架構和人事布局上的排兵布陣初戰告捷。這支集團副總全面讓位、少壯派上位、精簡機構、集中管理有效加強的集團新軍,使廣汽集團各大板塊市場業績顯著提升。不過,重新出發的廣汽集團如何保持持久的增長力,是新“大廣汽”謀局之下的又一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