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地方的重復參保率一般在10%以上,有的省份在30%以上,有些城市更是超過了40%,”在日前舉行的社會保障30人論壇年會上,全國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醫保研究會會長王東進如是說。
王東進指出,重復參保直接導致了重復補貼,以致造成財政資金的巨大浪費。對此問題的解決,需要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的城鄉統籌。
人社部醫療保險司司長姚宏在會上透露,目前全國已有五個省級地區、41個地市開展了探索,比例上占到了全國28%的地級行政區;探索的層次主要包括信息系統、經辦服務、行政管理、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整合。
但城鄉統籌仍面臨一定的難度。中國醫保研究會副會長韓鳳指出,城鄉籌資比例差距大、地縣補貼不到位等問題仍是統籌面臨的障礙。
240億資金補貼重復參保
2011年末,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率達到了95%。醫保覆蓋范圍的快速上升幫助減輕居民醫療費用負擔,但由于人口老齡化、醫療需求的快速釋放以及醫藥費用上漲,醫保基金壓力增大。
根據人社部統計公報的數據,2010年末城鎮醫保基金累計結存達到3300億元。但在2006年到2010年五年間,從2009年起,城鎮醫保基金支出的增長速度超過收入,2009年和2010年分別超出13.4和9.2個百分點。但與此同時,歷史原因造成城鄉分割的醫保體系,使醫保基金在管理制度上的弊端日益顯現。
“中國的基本醫保目前是制度分設、管理分割、資源分散的"三分"格局。”王東進指出,在這種格局下,醫保管理體制當中居民重復參保、財政重復補貼、各地重復建設機構和網絡的弊端日益突出。
王東進透露,全國政協曾在全國范圍進行調研,發現目前我國基本醫保的重復參保率一般在10%以上,個別省份在30%以上,而有些城市則超過了40%。
以山東省為例。調查中發現,山東省農村戶籍人口為5900萬,而新農合的參保人數則達到了6600萬人。
由醫保的重復參保直接導致的一個問題就是政府財政的重復補貼。
韓鳳初步進行了一個計算,按今年財政每人補貼240元計算,重復參保率為10%的話,將至少有1億居民重復參保,重復參保的財政補貼資金保守估計就超過240億元。
此外,重復的機構和網絡建設也導致重復投入。王東進在廈門調研時發現,當地計劃比照城市醫保系統建設新農合信息系統,需要投入大約8000萬元的資金。
“如果全國都要建這樣的系統,即使打個折按2000萬計算,這又是幾百億的投入。”王東進如是說。
28%地級行政區探索城鄉醫保統籌
姚宏透露,2011年全國兩會的提案議案中,有三分之一與醫保統籌有關。
實際上,自從十七大報告提出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以來,我國已有多個地區開展了醫保統籌的探索,包括津、渝、青、寧等五個省級地區的41個地市,占全國28%的地級行政區。探索層次涉及信息系統、經辦服務、行政管理、制度安排等四個方面。
“天津、寧夏等地區的形式是統一經辦、行政管理,進行制度整合,將繳費標準設置為三檔,讓參保居民自由選擇,”韓鳳認為,“一制多檔繳費符合居民經濟承受能力,并能隨著承受能力的變化而改變。”
姚宏提到,我國醫保制度統籌安排大致可以分成四步走:行政管理和經辦、信息系統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和職工制度的銜接和轉換,第四步則是建立起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當前主要側重第一、二步,而職工的整合還比較困難。”但姚宏同時指出,個別發達地區可以探索第三、四步。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全民的基本醫保。王東進認為,在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當中,政府的出資都占據主導地位,而且保險理念、管理方法基本一致,已經為進一步的統籌創造了制度基礎。
不過,城鄉籌資額之間的巨大差距,也是統籌當中須要解決的難點。
“農村醫療條件差,農民保障水平低。”韓鳳說,“目前,醫保籌資額的比為,農民、城鎮居民、企業職工、公務員之間是1比2比10比20。”
韓鳳還指出,中央和省級財政對城鄉居民的參保補貼到位,但地、縣補貼不到位,只為賬面收入、名義收入。“財政專戶為政府賴賬提供了方便條件,有的地區多年拖著不繳。”韓鳳說,“同時,基金使用不透明,百姓感受不到政府補貼帶來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