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一生,還是糊涂一世?為什么有的人薪水、職位都不錯,還是過得不開心?為什么大多數人的職業轉折都是因為偶然事件,而不是遵循自己的規劃?哈佛商學院知名教授克里斯坦森給出了答案。
為什么有些人即便薪水、職位都不錯,還是不開心?
為什么大多數人的職業歸宿是偶然事件促之,而不是遵循嚴密的職場規劃?
目標一直清晰,所得為何卻總非自己所求?
哈佛商學院創新領域知名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新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回答了此類疑惑。
細細數來,美國哈佛商學院知名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的中文版作品不下5本,《創新者的窘境》最有名,它被《福布斯》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20 本商業圖書之一,他本人曾被評為“當代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第1名。在新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克里斯坦森教授用他百試不爽的商業理論 模型帶領我們一塊思考人生話題。
戰略的本質就是我們想要實現怎樣的目標以及如何來實現。“確定重點”“根據機遇權衡計劃”“分配資源”是克里斯坦森概括出的商業戰略三要素。在他看來,此三樣同樣適合規劃個人人生,針對以上三個疑惑,克里斯坦森開出三個藥方。
首先,要在動力因素和基礎因素之間取得平衡。
很多人對生活的不滿,即便薪水、職位都不錯的情況下還是不滿。從外界因素看,是因為別人得到更多,或者自己付出更多,得到的還不匹配,自忖遭遇不公而心生不滿;從內心自省角度,則是我們搞混了工作中的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
我們要得到什么,生活的重點是什么,首先要明白真正激勵著我們工作的是什么。工作中激勵我們的有基礎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等。基礎因素不好會給人帶來不滿,我們必須解決壞的基礎因素,確保不會對工作不滿。
但只有動力因素才能讓我們起飛。真正讓我們非常滿意并愛上工作的因素是“動力因素”,包括有挑戰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成長等。動力因素很少與外在刺激有關,更多與自己的內心和工作的內在狀況有關。
很多人對生活的不滿,即便薪水、職位都不錯的情況下還不滿,是因為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他們把基礎因素當作首要標準,經常把收入多少看得最重。動因理 論建議:經常問自己,這份工作對我有意義嗎?這份工作將會給我帶來發展機會嗎?我有機會得到認可、獲得成就嗎?一旦想明白了,什么最重要就會越來越清晰。
其次,嚴密規劃與偶然機遇的平衡。
必須找到一種既能給予動力,又能使基礎因素得到滿足的職業,這可不是容易的事,不是簡單的過程。把握對人生志向的追求與偶然機遇的平衡,是做好戰略管理的第二大要點。
偶然事件成就偉大企業的案例不少。德魯克在論著《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用專門章節闡述商界意料之外的成功。其中有IBM的例子。20世紀30年代初 期,IBM幾乎要完蛋,公司傾其所有設計了第一臺銀行專用的電動機械記賬機。但是在30年代初的大蕭條時期,美國銀行并不想添置任何新設備。
就在IBM處于低谷的時候,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參加一個晚宴,碰巧坐在一位女士旁邊,這位女士是紐約公共圖書館館長,偶然結緣讓他發現圖書館才是當時真正的市場需求,而不是各大銀行,從而帶領公司走出困境。
人生境遇其實都是在有目的的規劃和偶然機會不斷中和的產物,關鍵在于行動,在行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及目標,一旦目標明確,生活的權宜之計一定變成嚴肅、周密的計劃。
成功取決于不斷地試驗,直到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為止。克里斯坦森教授建議,當你仍在為事業做考慮時,應該讓生活范圍大大拓寬,應該依靠自身所處的特 定環境,準備好為各種機會做試驗,從而找到支點做好準備,繼續調整好戰略,直到找到既能滿足基礎因素,又能給你動力的事業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對自己誠實、絕對的誠實,是時候多思考“這輩子我究竟想做些什么?”的問題了。
第三,資源傾向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明白了動力所在;平衡了周密部署與意外之機,但是不花時間、金錢、精力在上面,最終都毫無意義。
無論是公司戰略,還是職業戰略,都是從大量與資源分配有關的日常決定中產生的。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要確保自己是在朝著正確的方向走,要看資源都流向哪。如果我們并沒有把時間、金錢安排在已經決定的職場戰略上,那么我們的目標也就不太可能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