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但是,我國養老金儲備中90%是國家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這些常見的養老金儲備方式,發展依舊緩慢,現行養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壓力。
如何進一步完善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真正建立起“三支柱”的養老保障模式,12月4日,在第八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誰為我們養老——探索中國養老新模式”分論壇上,來自監管層、學者、保險公司高管等在內的7位嘉賓共話“商業保險如何參與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主持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保險系助理教授馮智堅):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比較緩慢的原因有哪些?應該如何實現突破?
包虹劍(信誠人壽保險公司首席市場官):還是稅收政策的問題更多。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方面,也要出臺相應的稅收遞延政策。此外,老一代人個人積累不足,讓
他們拿出一大筆錢購買保險,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第二是投資效率和投資渠道的問題。個人認為,投資的基準一定要PK掉CPI加管理成本,否則本金都是
虧的,誰會愿意參加企業年金計劃或者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呢?第三,商業保險公司做個人補充型養老保險,還需要優化銷售渠道,降低銷售成本和提高投資、運營、
銷售等整體效率。
呂建勤(平安養老保險公司年金受托管理部總經理):這是個系統性問題,解決這
個問題的鑰匙是稅收政策。除了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消費者應該享受一些稅收優惠政策外,其他稅收政策點還有很多,比如專營商業養老保險的保險公司是不是可以
享受一些稅收優惠政策,讓我們將經營中的稅收成本轉化為更好的產品費率或者投資收益,使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更有吸引力。
劉云龍(中國人壽
養老保險公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從國際來看,養老金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稅收優惠。第二推動力是針對養老金的特殊金融政策,比如發達國家供養老保險資金進
行配置的30年期普通國債、特別國債(不可交易)。在這兩大作用力下,養老金產品或者商業養老產品就會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
姚慶海(中國保險學會會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在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過程中需要調動全社會力量,包括市場的力量,政
府的力量,個人的力量,企業的力量。這種多元參與、多元互動、交匯融通的社會治理理念引入到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主持人:據了解長江養老保險公司已經獲得保監會批準,可以拓展養老金應用范圍進行試點,到目前為止有哪些具體措施推進?
李春平(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我們首先取得了兩項資格,一是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債權計劃發行的資格。在今年的人社部23號文后,年金可以投資
保險資管債權計劃。我們有這樣的能力以后,可以把年金資產和社會基礎資產銜接起來。這兩種資產的長期性、收益性和穩定性是匹配的。第二,獲得了受托資產管
理能力資格,可以通過發行產品,受托管理養老理財需求的相關資金。積極著力打造養老金資產管理能力,希望在未來第一支柱的養老金,甚至包括全國社保的養老
金,我們養老保險公司都能夠積極爭取管理。
主持人:怎樣看待目前企業年金發展仍較緩慢的情況?
呂建勤:加入企業年金比較多的企業是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動力不足。未來稅優政策會帶來比較好的撬動效應。今年人社部頒發23、24號文,一方
面增加了企業年金的投資范圍,另外也增加了養老金產品種類。隨著后端產品不斷豐富,可能未來個性化的或者滿足企業需求的產品會越來越多。
李春平:企業年金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對企業年金的認識,大家沒有把它真正作為我們社保體系的一個支柱。第二,企業沒有把年金當成自己
對社會、對國家、對員工的一種責任,而是把它當成簡單的福利。第三,現在還是以企業繳費為主,個人繳費增加以后,可能產品化、標準化、規范化的服務時代才
能夠到來。
姚慶海:鼓勵發展企業年金,應該從幾個方面著手:一個是立法和制度設計方面,國家要
從整體上考慮企業年金是國家的福利保障,要有強制的手段,作為企業應該盡的社會責任。另外,這個制度設計上還應該使參與的主體以小成本推動運行。第三,還
要有利益的推動機制,像稅優政策和其他方面的配套。
劉云龍:補充養老保險發展對中國未來發展至
關重要。第一,養老金作為個人退休養老的資產,降低個人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有利于鼓勵個人的當前消費和永久性消費。第二,養老金作為長期資金,對接長
期投資、長期資產,有利于資本形成和資本積累,有利于長期經濟增長。第三,養老金通過股權投資、權益投資,直接對接政府和企業的融資需求,有利于降低政府
和企業的負債比率,有利于推動資本市場發展,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有利于中國經濟轉型。第四,目前我國的貨幣量十分巨大,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來發展補充養老
保險,可以源源不斷地匯聚長期資金,回收流動性。第五,養老金發展,可以分流商業銀行中“以養老為目的”之長期儲蓄,實現長期資金與短期資金分流,既可降
低社會資金成本,又可逐步改變我國商業銀行“一業獨秀”的局面,改變我國畸形的融資結構、金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