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說起“三高”,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富貴病。在競爭激烈的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青年公務員遭遇新“三高”:生活高壓、工作高壓和輿論高壓。對 比過去部分公務員“一杯茶一張報紙”的上班狀態,他們連連感嘆“現在的公務員不再好當”。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正面臨“成長的煩惱”。
“在我的價值觀里,工作無非是謀生的手段,要么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要么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更好的則是兩者皆有。而我呢,兩者都沒有實現!”
日前,四川一名28歲副鎮長的辭職信在網上廣為流傳,引發網友熱議。在無數詫異目光中,這名原本前途無量的年輕副鎮長最終選擇離開,留給人們一連串疑問。
近年來,公務員隊伍日益年輕化。據統計,目前我國35歲以下公務員已占公務員總數的26%。越來越多年輕公務員的出現,為黨和政府的事業注入無窮活力。然而,工作、考核和升遷等帶來的各種壓力,讓不少年輕公務員倍感焦慮,亟需得到正確引導和調整。
獨白:誰人知我內心苦
李頎今年27歲,紹興人,畢業后在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工作。去年,她奮力突破重圍,考上省直機關的公務員,成為父母和朋友交口稱贊的對象。不過,入職時的興奮僅僅維持了一個月。近日,李頎向記者傾訴了她“光鮮”外表下的苦悶:
原來,我在互聯網公司工作時,雖然苦點累點,但因為興趣所在,感覺比較充實。我父母都是縣城里的企業職工,他們覺得除了公務員,其他職業都不是長久之計,于是天天催著我考公務員。我從小就很聽父母的話,畢業3年來,年年都很努力地“考公”。
去年,我以筆試和面試第一的成績,打敗600多位競爭對手,考入省直機關單位。我還記得知道考試結果那天,父母在電話那頭高興得連聲音都變了。我也很激動,覺得付出總有回報,憧憬著自己的全新生活。
但快樂似乎總是短暫的。入職第一個月,我就有些傻眼了:一篇3000字的總結材料,我足足改了20多遍,幾乎每天都熬到凌晨一兩點才睡,最終領導仍然不是很滿意。
于是,我時常自我安慰:困難只是暫時的,我是剛入職的愣頭青,所以才會忙亂,等以后業務熟悉了就能游刃有余。可我后來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太單純。這 一年來,加班是常態,上頭有人來檢查要準備材料,下去調研要寫總結材料;3個月要拿出季度總結,6個月要完成半年總結……一年來,我很少參加同學聚會,很 少逛街買衣服,也很少在家看電視吃飯。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無休止的文字工作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完全可以想象自己20年后的生活——除了資歷變老,不會和現在有太大分別。 同時,我發現身邊的一些老同事,工作熱情都不高,經常抱著應付的心態對待工作。因為他們知道,就算自己再賣力,沒有一定的機遇,根本輪不到提拔。耳濡目染 之間,我也變得消極怠工。
一邊是成堆的工作,一邊是不想干事的心,我從來沒預料到自己會這么累。現在,每每站在鏡子前,盯著自己兩個大大的黑眼圈,我都會仰天長嘆: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工作嗎?
現象:壓力山大難招架
和李頎不同,當公務員是劉輝的迫切愿望。從小喜歡歷史的他,上大學時就立志要做“人民公仆”。畢業后,他如愿以償在浙江中部一座城市,從事城管工作,如今已是第7個年頭。
城管工作很辛苦,劉輝每天早上7時30分要到單位,每星期至少值兩次晚班,經常忙到凌晨才能回家。他時常要和小商小販打交道,但和有些媒體報道的不同,劉輝和他們就像朋友一樣相處。
記得剛進單位時,正趕上當地文明城市評選,上級領導要求整治市容市貌,具體做法是在市中心專門劃出一塊區域集中開設夜市。劉輝和同事們每天上街做動員,碰到有些不愿意配合的商販,他們只能是好言相商,生怕鬧僵了關系。
但近幾年,城管部門的曝光率越來越高,似乎這個職業成為“負面”的代名詞。以至于同學經常問他,“是不是經常沒收販商的東西”;父母還特地打電話囑咐,“不要隨便動手,要保護好自己”。
最讓劉輝苦惱的,是相親對象一聽他是城管,連見面的機會都沒給。今年30歲的他,對象還沒找好,全家上下一起著急。“我現在都不敢告訴別人,自己在城管部門工作。”他有些悵然若失地說。
事實上,李頎和劉輝的經歷并非個例。眼下,年輕公務員時常要面臨新“三高”:工作高壓,加班成為常態化;生活高壓,沒房子相親屢戰屢敗;輿論高壓:群眾對公務員要求越來越高。而患“恐高癥”的人不在少數。
劉輝的同學胡軍在杭州一鄉鎮工作,情況比他好不了多少。考上鄉鎮公務員后,胡軍一直是村里的驕傲,哪家孩子要是不好好讀書,家長就會搬出他這個榜樣說事:“好好讀書才能做官,做了官才有好日子過。”
其實,胡軍的處境只有自己知道:至今還和別人合租,每個月交完房租、水電費、飯錢等,剩不了幾個錢。他的很多同學雖然沒考上公務員,卻幾乎人人買房 買車,小日子過得舒坦。這幾年飆升的房價,讓胡軍覺得“居者有其屋”,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每每聽到“你可是捧著金飯碗”,“你們的收入又不是靠工資”等 溢美之詞,他總是無比苦惱。
現在,胡軍很少參加同學聚會,也很少回老家,怕村里人又問起“啥時候買房”。
對策:心病還需良藥醫
年輕人進入公務員隊伍后,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省直機關工作20余年的周俊認為,因為“茶一杯報紙一張”的公務員工作狀態,早已成為老黃歷,年輕人還停留在父母灌輸的傳統觀念中,自然會對這份 工作“掉以輕心”。而在寧波某部門工作的青年公務員趙華則認為,部分公務員職位相對來說枯燥和瑣碎,創新、自信和激情并不是必備品質。于是,在選擇“遵 循”還是“創新”時,年輕公務員會不由自主地向舊機關作風看齊,越來越墨守成規。
這個觀點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共青團貴州省委曾對該省900名年輕公務員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3.35%的年輕公務員認為,個人才干能在工作中得到完全發揮。
不過,這一狀況正在得到改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設高素質執政骨干隊伍……完善公務員制度。今年以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 障部多次表示,要不斷推進和完善公務員科學考錄、分類管理、聘任制和考核制度,推行行政機關競爭上崗、公開遴選。我省各地則積極探索公務員陽光工資、績效 考評、退出機制等,努力打破公務員“鐵飯碗”,力促公務員隊伍增效。這意味著,公務員不僅僅是一份安穩的工作,更是挑戰自我、磨練自我的平臺。博士生李魁 從國內知名高校畢業后,便選擇做一名公務員。“未來中國發展,政治改革將成為最大的動力,我希望自己能參與其中。”他對記者說。
有關專家指出,年輕公務員必須學會調節心態,增強自我抗壓能力:既然選擇為人民服務的事業,就不要懼怕基層工作的繁雜和艱辛。也有專家認為,壓力在 每個時代、每個群體身上都存在,中國年輕公務員面對的“成長的煩惱”,通過政策不斷完善,這些壓力勢必轉化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深層動力。與10年前比,甚至 與5年前比,現在的年輕公務員群體有諸多優勢,他們學歷高、知識新、思想活,敢闖、敢試、有沖勁,必將成為中國社會干事創業的“生力軍”。
(文中所涉公務員名字均為化名)
專家觀點
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建華:公務員從事的工作具有重復性,需要用腳踏實地的態度去認真履行職責。年輕公務員應該認識到,只有把本職工作做 好,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更優質的公共產品服務,時刻保持積極的態度、清醒的認識,拒絕讓平凡流于平庸,才能將壓力轉化為無窮的動力,在本職崗位做出一 番成就。而這樣的成就不應只為升遷,更多的是從崗位中實現平凡而出眾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