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做企業也是一樣,有相當一部分的企業處于生存邊緣掙扎狀態,他們在經營觀念上難以逾越的“天花板”決定著企業的壽命,要想見招拆招和慧眼識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從商者不要求都是一戰成名,失敗其實隨時都存在的,在失敗中不能重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而還在苦苦經營,耗資源,耗人力,耗成本。既然宣告了死亡,為什么不把有效的資源進行剝離,重新去尋找新的市場商機呢?或者進行另種角度的思考和行動,要知道,失敗的只是企業項目,從商者隨時都要保持在商言商的清醒才是最重要的。
一些雖然活著卻等同于死亡的企業主要表現在:
1、堅持并不意味著勝利
在金融危機期間,流行著一句口號:堅持就是勝利,活著就是贏利。成功的企業者也總是告訴我們,堅持就可能勝利。成功與失敗往往就在那最后的一刻,就看你是否堅持,都說活下來才有機會,不活下來,哪有機會呢?然而,堅持也是一種策略,不懂堅持不叫堅持,那是自戀。
無謂的堅持是沒有用的,堅持的前提是一定要可控。企業的決策者應當清楚,自己企業堅持的底線是什么?如果只是做無謂的“內耗”,這種堅持能有多久?在危機中,有些企業選擇堅持,卻堅持得相當被動。有一家小型印刷企業,在危機之初就表現得茫然,明知道欠款很難收回,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還按合同為客戶一次性印刷大量包裝,結果客戶方因為危機不能提貨,后來又接一單,相同的問題,老板再堅守,結果危機實在是太長,企業不得不被拖垮。
不會擇機。總是說商機隨時有,但這個商機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婚姻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企業也是一樣,不能盲的跟從,俗話說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有一家商貿公司代理一品牌,有家媒體尋求與之合作,但該公司左顧右盼,始終不敢伸出“螃蟹手”,堅持按總公司策略,結果該媒體轉向與一同類品牌合作,現已成功開發出了武漢的高校市場。而前公司依然還是在堅持經營,與代理公司糾纏于市場費用和代理權限的務虛之中。
同樣,還有家公司,因經營不善尋求一家營銷策劃合作,花大錢做小事,要求營銷策劃方的策劃能力要達到上千萬,卻對于兩三萬元的策劃費用砍了又砍,結果還是決定自己搞,結果只“下藥”不“調理”越搞越差。
2、被“美好”掩住了本質
未來總是美好的,很多困境中的企業總是把這種美好作為一劑安眠藥入睡,依賴于外部環境的改變,外因影響內因。就是不相信科學,不考慮在現實中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到什么目標,行動遠遠要比計劃可愛,活著卻等同于死亡,都是因為“太自我”。
美好是晴雨表,靠天吃飯總有一天沒有飯吃。有一家公司作為某產品在湖北的總代理,先是聽產品公司的建議,先做區域,在湖北一口氣開了四家店面,確定了“行業內的戰略定位”,又搶占媒體的制高點,在湖北電視上大打廣告,該公司自有一套市場理論,按百分比的計算,會有多少多少的消費者市場容量。該公司忘記了公司的利潤是要來源于實實在在的消費者,進店消費乃至服務完成,才是一個消費單元。自我預算的光投入不產出有何用?結果,容量理論是圖表齊飛,銷售收入是負增長,最始還是不了了之。
總是在為自己找借口。每件事情好像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在企業老板的眼里,企業的困境只是因為某種“意外”,本來會如何如何?現在只不是什么什么?即使是關上門說話,這些企業也是說話包三分,庫存太多?不是問題,我們一經處理都是現金;產品沒有問題,功效功能技術不是國內第一也是第七;貨款不是問題,有幾筆款只是收不回來,一旦收回來,形勢馬上逆轉。市場也不是問題,只是沒有一個好的策劃方案,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只多不少;資源也不是問題,有很多朋友很多平臺可以借力,只要有一個突破口,企業就可以盤活… …那還有什么有問題呢?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每天寄托于借口之中,都是你的錯,反正是這個局解不開。怪誰?
3、想得多,動得少
因為資金不足,才堅持。資金是第一個難題,很多企業就是資金流的陰影下,如履薄冰。
大企業尚且如此,小企業能怎么辦?拆借和等待就是公司生存的家常便飯,有很多的小企業就這樣生存著,他們期待奇跡發生。或靠少量的貨款維系,或是臨時周轉,或是減少開支,總之方法有很多,但是對于企業本身來說,卻沒有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活著總比死了強。企業是一個商業組織,持續和贏利才是根本之道。但是僅靠這種指望,企業不死才怪呢?借能代多久?拆能拆幾次?減少能減到哪里?外部環境只會越來越惡劣,陷得越深,最后企業只會留下一個本兒(工商執照),什么也沒有。
認為能力不夠,才堅持。經歷了才知道,很多企業老板都是一臉的疲憊,他們發現市場越來越難以駕控,員工越來越搞不懂,別人越來越不理解,自己越來越委屈。這樣的處境下的企業老板還有一個通病,容不得別人對產品評價;認為自己每天都在市場上跑,為什么經理人不能像業務員在外面拉單;希望員工能入股,共同發展;對自己的盲目自信,認為寧爛不丟。結果呢?公司不像是一個團隊,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公司的存在有什么意義?耗著吧,招來一批又一批一次性員工,把大量的精力耗在其中。
失敗的企業總是分不清“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是為了利益什么都做,還是堅持自己的主張?當斷不斷只會使資源和時間越陷越深,從而失去了轉機的機會。找外援或尋求幫助并不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既然從商,就是一個利益的攸關體,要善于借勢。
順勢和取勢,有一個抽樣顯示,等死的企業無一例外都沒有自己的法律顧問,沒有企業的戰略顧問或是營銷顧問,至于專家團隊連掛名的也沒有。企業是一個動態的商業組織,如何讓其有效的運轉和發展,需要隨時調節和監控,發展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若是企業老板不能認識到這樣自我適合,那企業的生存就沒有意義。令人尷尬的是很多老板并沒有認識到,混著過或是在心累中渴望經營的成功。
夢想只是愿景,在經營中,不要求你的產品如何,模式如何,團隊如何,資金如何,關健你是學會審時度勢,眼前的困難可以克服,但對于未來的方向作為老板一定要清楚,香港李嘉誠先生說過,開店最重要的因素第一第二第三都是地段,那么一個成功的企業的根本經營會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