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清明小假期呢,4月6日,國務院便一紙文書出臺了《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規定單位繳納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個人繳費本人繳費工資的4%,由單位代扣,這兩部分共同構成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職業年金,以補充養老保險。
關于企業年金你必須知道的六件事
1、職業年金是什么
1月15日,國家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制度進行了改革,即眾所周知的企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出臺了《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
但這還不夠,因為養老金“并軌”后有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后收入大降的擔心,因此為減少“并軌”阻力,年初的《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應當為其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
因此6日出臺的《職業年金辦法》實際是養老金“并軌”改革的配套制度安排,也為養老保險“并軌”減少改革阻力。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介紹,“職業年金是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補充養老保險。”
2、繳費比例多少 錢從哪里來
簡單來說,根據《職業年金辦法》:職業年金=單位繳納+個人繳費。
其中繳納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本人繳費工資的4%,由單位代扣。
同時,為保證在特定時期(如CPI超高)職業年金收益可能面臨通脹帶來的縮水情況,辦法還提到,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國家適時調整單位和個人職業年金繳費的比例”。
對于財政全額供款單位:單位繳費部分由財政支出,采取記賬方式,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工作人員退休前,本人職業年金賬戶的累計儲存額由同級財政撥付資金記實。
非全額供款單位:單位繳費由單位實際承擔,采取實賬積累。由此形成的職業年金基金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按實際收益計息。
3、繳費基數是多少:與基本養老保險一致
單位和個人繳費基數與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一致。所以繳費基數為:個人工資超過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00%以上的部分,不計入個人繳費工資基數;低于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個人繳費工資基數,即通俗所說的“300%封頂、60%托底”。
對于公務員和參公人員,人社部相關負責人還表示,繳費基數是上一年的基本工資、津貼補貼、獎金;對于事業單位人員,繳費基數是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即:
公務員:基本工資+津補貼+獎金
事業單位:基本工資+績效工資+津補貼
不過“改革性的補貼、獎勵性的補貼暫時不納入繳費基數”,上述負責人表示。
4、什么條件下可領取?三種情況,且有繼承權
一是,工作人員在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條件并依法辦理退休手續后,由本人選擇按月領取職業年金待遇的方式。可一次性用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依據保險契約領取待遇并享受相應的繼承權;可選擇按照本人退休時對應的計發月數計發職業年金月待遇標準,發完為止,同時職業年金個人賬戶余額享有繼承權。本人選擇任一領取方式后不再更改。
二是,出國(境)定居人員的職業年金個人賬戶資金,可根據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三是,工作人員在職期間死亡的,其職業年金個人賬戶余額可以繼承。
舉例:以一名月薪6000元的基層公務員為例,其每月參加職業年金的繳費數為6000×4%=240元;而單位雖然是以工資總額的8%繳交,但具體到個人,實際上也為這名基層公務員繳交了6000×8%=480元的職業年金。
再如一名60歲退休的公務員,其對應的計發月份數為139月,其職業年金滾存總額為30萬,那么其可以按月領 取300000/139 =2158.27元。除退休金外,該參保人的職業年金收入再增加2000多元每月,連領139個月。
5、如何管理職業年金:市場化投資運營
職業年金采用個人賬戶方式管理,個人繳費實行實賬積累,也就是“你繳的年金全部進入看得見摸得著的個人賬戶,我的是我的,單位交的退休后連本帶息也是我的。”
財政全額供款的單位,單位繳費部分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息。非財政全額供款的單位,單位繳費部分劃入核定賬戶形成職業年金基金,按投資收益計息。
職業年金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按實際收益計,保證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具體投資管理辦法另行制定。
委托具有資格的投資運營機構作為投資管理人,選擇具有資格的商業銀行作為托管人。同時必須與投資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自有資產或其他資產分開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6、換單位可以轉移個人賬戶
《職業年金辦法》規定,個人賬戶資金隨同工作變動轉移。新單位已經建立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制度的,職業年金個人賬戶資金可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