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個人或組織,學會適應和利用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游戲規則,正顯得愈來愈加重要。
事實提醒人們,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資金僅存在銀行里,遇到通脹形勢,無疑會處于貶值風險之中。最近,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發布的《2011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即指出,一方面是近半數的省份養老金收不抵支,另一方面是基金結余收益率大大低于通貨膨脹率。可見,中國養老金制度正面臨嚴峻挑戰。
為此,有的人認為應對其進行多元化的、市場化的投資,以提高收益率,起碼要戰勝CPI。有的人則反對社保基金進入證券市場,因為現在一些條件還不具備,比如:我國證券市場不成熟,加之資本市場根基缺乏穩定性,社保基金入市后的基本收益無法保障;證券市場不規范,機構投資者進去后可能違背資本市場法規,損害普通股民的權益等。
解決養老金收不抵支、收益率大大低于通脹率的問題,必須認真考慮破解兩大難題:一是擴大養老基金來源,二是提高養老金保值增值能力。談及擴大養老金來源,人們自然想到政府財政。其實,現在不少地方政府看起來不差錢,但由于鋪張浪費、亂上投資項目等,囊中羞澀喊窮的也不在少數。有關政府部門應當認真反思并及時修正錯誤。納稅人的錢沒花在刀刃上,就別嫌老百姓有怨氣。
毋庸諱言,由于歷史等原因,多年來我們在制度設置上對體制內的公職人員以及在事業單位謀職的人員有所照顧或偏袒,于是乎,退休雙軌制生成并固化起來。試想,一些民眾削尖腦袋往公務員隊伍里擠,這似乎是誘因之一。如此“近水樓臺先得月”,如此涉嫌以權謀個別利益階層之“私”,是必然遭到民眾詬病的。還要看到,在公權力系統內,退休雙規制也是頗具特色的:退休前工資制度與職務級別、職稱高低等緊密掛鉤,退休后的養老待遇亦作相應的區別對待。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固然存有弊端,但散發著“官本位”氣息的分配制度,也是不足取的。
改變這樣有悖公平的利益格局,需要極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氣。如果在大的范圍內,堅持以人為本,嚴格遵照集體討論和集體議決的民主程序,一個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的新的公平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就不難形成。權力體制弊端必須祛除,這是執政黨的先進性決定的,也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