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披露,“國資委制定了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據稱,該意見已經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并報有關部門審批。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作為國企改革的重頭戲,涉及員工持股等內容的改革也開始破冰”。
其實,員工持股在一些上市的國有企業中并不鮮見。
數據顯示,截至7月5日,2014年下半年以來總計有69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布了員工持股計劃。其中,已經實施的9家,已經得到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的47家,已經形成董事會預案的9家,此外還有4家上市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終止實施。
輿論對國資委剛剛報批的上述“實施意見”顯得有些缺乏新鮮感,但資本市場上已經“聞風而動”——7月11日公布了面向全員的員工持股方案后,國元證券放量上漲,受到投資者追捧。
針對國元證券公布的這份員工持股方案,有機構表示:“契合了國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方向”,也是安徽省國企改革試點企業邁出的引人注目的一步。該方案引人注目之處在于,這是一次面向4.3萬職工的全員持股行動——盡管,本次員工持股計劃通過資管計劃購買股份的數量占總股本比例不超過1.51%,任意持有人持股比例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
對于每一個公布的員工持股計劃,分析人士相對雷同地給予“積極評價”。比如,分析師們認為,這將“有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在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背景下,一些公司也試圖用員工持股計劃來促進邁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標。而理論上,有利于規范治理結構、增強凝聚力、穩定骨干團隊以及對員工發揮激勵效應等,亦被認為是“員工持股”的重要意義。
許多人對混合所有制改革寄予厚望。就像上一輪國企改革大潮中,“產權多元化”也被認為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途徑一樣。
但針對國資委即將實施的上述“實施意見”,有評論認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始終是與國有企業產權結構相關的各項改革需要特別引起重視的問題。人們對于上一輪國企改革中“內部人控制”、賤賣國有資產以及種種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歷史教訓”顯然是記憶深刻的。
本次出臺的“實施意見”非常謹慎,員工持股被允許的“試點”范圍,并不包括一線的中央國有企業。這是因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是一條“帶電的高壓線”。對于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中國公司而言,防范風險顯然是與創新創造同等重要的策略。
員工持股,既要體現激勵效應,又要設定約束機制。而一些專家指出,沒有一種企業制度或制度創新會是完美無缺或一勞永逸的。當許多人在期待“員工持股”對于企業制度創新尤其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意義時,也必須牢記:“一股就靈”已經在若干年前就被指出是錯誤的。
防止對“員工持股”附加太多“制度創新”之外的價值期待,與防止“一股就靈”的理想主義,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一些專家傾向于相信,員工持股或股權激勵生發的制度效應,可能在一些人才、技術甚至資本密集型公司更能彰顯。